Lazy loaded image
修身
《被讨厌的勇气》与阳明心学: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Words 9303Read Time 24 min
2025-7-11
2025-7-14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引言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哲人与青年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人如何摆脱过去的束缚、人际关系的烦恼,以及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其核心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阳明心学在许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相互印证。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主张从内心寻求真理,通过实践来完善自我。本文将以《被讨厌的勇气》的章节大纲为线索,逐一比对两者的观点,探寻其共通之处与差异,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理解视角。

一、目的论:打破因果决定论的桎梏

《被讨厌的勇气》的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的核心观点之一是“目的论”,它彻底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并非由过去的经历(如童年创伤)所决定,而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例如,一个人感到自卑或社交恐惧,并非因为过去被嘲笑或受到伤害,而是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失败,或者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同情。书中强调,“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所谓的创伤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编造出来的借口,是为了逃避改变的责任。因此,改变的起点在于承认“现在的痛苦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从而将人生的责任归还给自己,获得改变的勇气。
阳明心学的印证与比对
阳明心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但其核心思想与阿德勒的目的论有着高度的契合。阳明心学的“心即理”强调“理”不在外部事物中,而在于人的内心。这与阿德勒心理学强调“问题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一切外在的“事”和“理”都源于内心。这意味着,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对当前境遇的解释,都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意”和“知”。
当阿德勒说“心理创伤不存在,那只是你为了逃避改变而编造的借口”时,阳明心学可以从“心即理”的角度来印证:你所感受到的“创伤”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你内心对过去事件的一种“解释”或“认知”。这种解释和认知,往往是为了满足你内心深处的某种“目的”,例如逃避责任、寻求关注或维持现状。正如王阳明所言:“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你的“不幸”或“创伤”并非“物”本身,而是你“意之所在”的产物。你选择如何看待过去,就决定了你当下的状态。
此外,阿德勒强调“改变的起点在于承认现在的痛苦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这与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精神高度契合。阳明心学认为,真正的“知”必然伴随着“行”,知与行是不可分离的。如果你“知道”自己不幸的原因是自己的选择,那么这种“知”就应该立即转化为“行”,即改变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而“致良知”则是指将内心固有的良知推广扩充到极致,这种良知包括了对善恶的判断和为善去恶的实践能力。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出于某种“目的”的选择时,其良知就会促使他去“为善去恶”,即摆脱这种消极的目的,选择积极的改变。这种“致良知”的过程,正是阿德勒所说的“拥有变幸福的勇气”。
观点碰撞与异同:
  • 共通之处:两者都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力量的重要性。阿德勒的目的论将人的不幸归结为“选择”和“目的”,而非外部原因;阳明心学则将“理”归结于“心”,强调心是万物的主宰。这都意味着人有能力通过改变内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 不同之处:阿德勒的目的论更侧重于心理学层面的分析,直接指出“心理创伤不存在”这一颠覆性观点,并将其与人的“目的”联系起来。阳明心学则更侧重于哲学和道德层面的探讨,通过“心即理”和“致良知”来阐述人如何通过内在修养达到道德完善和自我实现。虽然殊途同归,但切入点和论证方式有所不同。阳明心学更强调“天理”的客观存在,而阿德勒心理学则更强调个体的主观建构。然而,这种差异也恰恰体现了东西方智慧在理解人性与幸福上的互补性。

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破局关键

《被讨厌的勇气》的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提出了“课题分离”这一核心概念,认为人际关系中的烦恼源于我们对他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允许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书中强调,我们应该明确区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只关注并解决自己的课题,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判断一个课题是谁的,标准在于“行为后果的直接承担者是谁”。例如,孩子是否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要求孩子学习是父母的课题。课题分离并非意味着冷漠,而是拒绝以“为你好”为名的操控,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寻求他人认可,也不强求他人按自己的期待行动,是自由的前提。
阳明心学的印证与比对
阳明心学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课题分离”的概念,但其“心即理”和“致良知”的思想为“课题分离”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意味着我们所感知和认知的世界,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投射。在人际关系中,他人的行为和选择,是他人“心”的体现,我们无法直接改变他人的“心”,也无法强求他人按照我们的“理”来行事。因此,干涉他人的课题,本质上是试图将自己的“理”强加于他人,这与“心外无理”的原则相悖。
“致良知”则进一步深化了“课题分离”的实践意义。良知是人心固有的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它引导我们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的良知会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于他人,是符合“天理”的。当我们能够“致良知”,即充分发挥内心的良知时,我们就能清晰地辨别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他人的课题”。对于“自己的课题”,良知会促使我们去“为善去恶”,积极地去解决;而对于“他人的课题”,良知则会引导我们去尊重和理解,而非横加干涉。这种对良知的体认和实践,正是“课题分离”在阳明心学中的体现。
此外,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即真正的“知”必然伴随着“行”。当我们“知道”课题分离的重要性时,这种“知”就应该立即转化为“行”,即在实际人际交往中去实践课题分离。不寻求他人认可,不强求他人按自己的期待行动,这正是“知行合一”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当我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地实践课题分离时,我们才能真正摆脱人际关系的烦恼,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观点碰撞与异同:
  • 共通之处:两者都强调了个人内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旨在解除人际关系的束缚,实现个体的自由;阳明心学则通过“心即理”和“致良知”强调个体内心的自足和道德完善。两者都鼓励人们向内求索,而非向外寻求认可或控制。
  • 不同之处: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实用技巧和心理边界的建立,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判断标准和操作方法。阳明心学则从更宏大的哲学层面,阐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个体如何通过内在修养来达到与“天理”的合一。虽然阳明心学没有直接提出“课题分离”的术语,但其思想内涵与课题分离的精神高度契合,可以视为课题分离的深层哲学根基。阿德勒心理学更像是对现代人际关系困境的“对症下药”,而阳明心学则是提供了一种“治本”的智慧,从根本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自然而然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横向关系:走出竞争与自卑的陷阱

《被讨厌的勇气》的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指出,人际关系中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纵向关系是指以“高低优劣”来评判他人,例如上下级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态。这种关系模式容易滋生自卑感或优越情结,使人陷入竞争的泥沼。阿德勒心理学提倡建立“横向关系”,即视他人为平等的伙伴,以“不同但平等”的态度建立联结。在这种关系中,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差异。自卑感的真相并非源于客观缺陷,而是源于主观的“价值判断”,通过与他人的“虚假竞争”来维持“我不够好”的自我叙事。因此,确立自我价值的关键在于摆脱“与他人比较”的框架,接纳“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阳明心学的印证与比对
阳明心学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的术语,但其“万物一体”和“致良知”的思想与阿德勒的横向关系理念不谋而合,甚至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哲学依据。
“万物一体”是阳明心学的重要思想,它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一体”的观念,自然排除了“高低优劣”的纵向评判。既然万物与我同体,那么他人与我就是平等的存在,没有谁比谁更高贵或更低贱。这种平等观超越了社会地位、财富、能力等外在差异,直指人性的本质。当我们真正体认到“万物一体”时,自然就不会产生与他人比较、竞争的念头,因为比较和竞争的前提是“二元对立”,而“一体”则消弭了这种对立。这与阿德勒所说的“视他人为平等伙伴”高度契合。
“致良知”则为摆脱自卑感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方法。良知是人心固有的、不假外求的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价值,这种价值并非通过与他人比较而获得,而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能够“致良知”,即充分发挥内心的良知时,我们就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即那个“无善无恶心之体”,从而接纳“存在本身就有价值”。这种内在的自我肯定,使得我们不再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立自己的价值,从而摆脱了自卑感的困扰。正如王阳明所说:“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这种自足性,正是摆脱外在比较、建立内在自信的基石。
此外,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即真正的“知”必然伴随着“行”。当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其内在价值时,这种“知”就应该立即转化为“行”,即在日常生活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进行纵向评判,不陷入无谓的竞争。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正是建立横向关系的具体体现。
观点碰撞与异同:
  • 共通之处:两者都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平等观念,反对通过比较和竞争来确立自我价值。阿德勒的“横向关系”旨在建立健康的人际联结,消除自卑和优越感;阳明心学的“万物一体”和“致良知”则从更深层次的哲学和道德层面,阐明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内在依据,并提供了实现这种平等的内在途径。
  • 不同之处:阿德勒的横向关系更侧重于心理学层面的实践指导,教导人们如何调整心态和行为模式来建立平等关系。阳明心学则从宇宙观和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哲学根源,即“万物一体”的境界。阳明心学所追求的平等,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平等,更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平等,其境界更为宏大。可以说,阿德勒的横向关系是阳明心学“万物一体”思想在人际关系层面的一种具体应用和实践。

四、共同体感觉:归属感的终极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的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认为,人类所有的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而幸福的终极答案在于获得“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指将自我置于更大的共同体(如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宇宙)之中,并通过对共同体的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实现共同体感觉的路径包括:首先是“自我接纳”,即承认“做不到的事”,专注“能改变的事”;其次是“他者信赖”,即无条件地相信他人,不附加“对方必须回报”的条件;最后是“他者贡献”,即通过行动为共同体创造价值,而非追求他人的评价。书中强调,幸福感并非来自他人的认可,而是来自“主观贡献感”,即使他人未察觉,只要自己认为有益即可。
阳明心学的印证与比对
阳明心学的“万物一体”思想与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万物一体”是“共同体感觉”的哲学升华和终极境界。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一体”的观念,使得个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个宇宙紧密相连。当一个人真正体认到“万物一体”时,他自然会产生一种对万物的仁爱之心,这种仁爱之心就是“共同体感觉”的最高体现。
“致良知”则为实现“共同体感觉”提供了实践路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不假外求的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当我们“致良知”时,我们就能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为共同体贡献的意愿。这种贡献并非为了获得他人的赞扬或回报,而是出于良知的驱动,是一种内在的自觉。正如阿德勒所说的“主观贡献感”,阳明心学强调的“为善去恶”和“知行合一”也正是这种内在驱动的体现。当你“知”道为共同体贡献是善的,你的“良知”就会促使你“行”动起来,这种行动本身就带来了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在实现路径上,阿德勒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在阳明心学中也能找到对应的思想:
  • 自我接纳: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认为人的心本体是纯粹的,无善无恶。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接纳。承认“做不到的事”,专注“能改变的事”,这与阳明心学强调的“格物致知”——即在事事物物上磨练心性,去除私欲,以充分伸张良知——是相通的。通过不断地“格物”,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局限,并专注于良知所指引的正确方向。
  • 他者信赖:阳明心学的“万物一体”思想,自然包含了对“他者”的信任。既然万物与我同体,那么他人就是我的一部分,信任他人就是信任自己。这种无条件的信任,超越了功利和回报的考量,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深刻洞察。
  • 他者贡献: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知”必然伴随着“行”,而“行”的目的在于“为善去恶”,即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这种贡献是发自内心的,是良知使然,而非为了追求外在的评价。这与阿德勒的“主观贡献感”不谋而合。
观点碰撞与异同:
  • 共通之处:两者都将人际关系视为幸福的关键,并强调通过对共同体的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幸福。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是心理学层面的概念,旨在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烦恼;阳明心学的“万物一体”则是哲学层面的概念,旨在阐明人与宇宙的根本关系。两者都鼓励人们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从而获得更广阔的生命体验和意义。
  • 不同之处: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更侧重于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模式的调整。阳明心学的“万物一体”则是一种更宏大、更深远的宇宙观,它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包含了人与自然、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阳明心学所追求的“一体”境界,是超越了世俗功利和个体得失的,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可以说,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是阳明心学“万物一体”思想在现代心理学语境下的具体应用和阐释。

五、被讨厌的勇气:自由的代价

《被讨厌的勇气》的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提出了一个看似悖论却极具深意的观点:真正的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这意味着不活在他人期待中,允许自己被否定、被讨厌。书中指出,追求被所有人喜欢,意味着不断迎合他人的价值观,最终会丧失自我,成为他人期待的奴隶。这种生活方式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是不自由。因此,获得自由的代价,就是敢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行事,即使这可能会让一些人不喜欢你。幸福的勇气,在于选择自己认为对的生活方式,同时接受“有人因此不喜欢你”。
阳明心学的印证与比对
阳明心学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被讨厌的勇气”这一概念,但其核心思想,尤其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理解和实践“被讨厌的勇气”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和内在动力。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是人心固有的、不假外求的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它引导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善”和“恶”,什么是符合“天理”的行为。当我们“致良知”时,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和行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是良知所指引的方向,而非为了迎合他人的评价或期待。这种内在的坚定和自信,正是“被讨厌的勇气”的源泉。当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符合良知的,是“为善去恶”的,那么即使外界有不同的声音,甚至因此而“被讨厌”,你也能坦然面对,因为你的价值判断来自于内心,而非外部。
“知行合一”则强调了这种内在认知与外在实践的统一。如果你“知道”按照良知行事是正确的,那么你就应该去“行”,即使这种“行”可能不被他人理解或接受。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正是“被讨厌的勇气”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不仅在思想上认同自己的价值观,更要在行动上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因他人的眼光而动摇。王阳明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当你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时,你的“知”(即选择自己认为对的生活方式)和“行”(即坚持这种生活方式)是高度统一的,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分裂。
此外,阳明心学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意味着真正的“理”和“价值”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试图取悦所有人时,我们实际上是将自己的“理”和“价值”寄托于外部,这与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相悖。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正是将“理”和“价值”回归于内心,从而获得真正的精神独立和自由。
观点碰撞与异同:
  • 共通之处:两者都强调了个人内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反对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是实现个体自由的心理学路径;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则是实现内在自由和道德完善的哲学路径。两者都鼓励人们摆脱外部束缚,活出真实的自我。
  • 不同之处: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更侧重于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边界和自我肯定,它直接指出了“被讨厌”是获得自由的必然代价。阳明心学则从更深层次的道德哲学出发,强调通过“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来达到内心的光明和自足,这种内在的充实使得个体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不为外物所困的“勇气”。可以说,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是阳明心学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具体应用和心理学诠释,而阳明心学则提供了这种“勇气”更深层次的哲学根基和精神支撑。

六、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否定“未来决定论”

《被讨厌的勇气》的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否定了“未来决定论”,强调人生不是一条为抵达某个目标而存在的“线”,而是由无数个“此刻”点连续而成的。书中以“登山”为例,指出登山的目标并非山顶,而是登山本身,即享受攀登过程中的每一个当下。因此,阿德勒心理学主张“当下主义”,即聚焦于“此时此地”。过去仅仅作为经验参考,对当下没有决定权;未来则是当下的延续,无需过度规划。人生应如跳舞,专注于每一个舞步的完成,而非纠结最终的姿态,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舞蹈,没有终点。
阳明心学的印证与比对
阳明心学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当下主义”或“未来决定论”的否定,但其“知行合一”和“事上磨练”的思想与阿德勒的“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实践指导。
“知行合一”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意味着真正的“知”必须在“行”中体现,而“行”的发生就在每一个“当下”。王阳明反对空谈理论,主张在具体的“事”上磨练心性。这种“事上磨练”的过程,正是对每一个“刹那”的专注和投入。无论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处理日常事务,都要求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行动中,通过实践来体悟真理,磨砺良知。这与阿德勒所说的“登山的目标不是山顶,而是登山本身”不谋而合,都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而非仅仅是结果。
“致良知”也与“当下主义”紧密相连。良知是人心固有的、不假外求的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它在每一个“当下”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当我们专注于“此时此地”,倾听内心的良知,并按照良知去“为善去恶”时,我们的人生自然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无需过度担忧遥远的未来。因为未来是由无数个“当下”的“知行合一”所累积而成的。正如王阳明所说:“良知之在人,随感而应,无所不通。”这种“随感而应”的特性,正是良知在每一个“刹那”发挥作用的体现。
此外,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认为“理”不在外部,而在内心。这意味着我们对时间、对过去和未来的看法,都源于我们内心的认知。当我们执着于过去的创伤或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实际上是我们的“心”被外物所蔽。而当我们专注于“当下”,回归内心,体悟良知时,我们就能摆脱时间的束缚,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种超越时间限制的境界,正是“当下主义”所追求的。
观点碰撞与异同:
  • 共通之处:两者都强调了“当下”的重要性,反对过度执着于过去或未来。阿德勒的“当下主义”旨在解除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焦虑,鼓励人们活在当下,享受过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和“事上磨练”则强调在每一个当下实践良知,通过行动来完善自我。两者都认为,幸福和成长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刹那”之中。
  • 不同之处:阿德勒的“当下主义”更侧重于心理学层面的心态调整,鼓励人们放下对过去和未来的执念,专注于眼前的生活。阳明心学则从更深层次的哲学和道德层面,将“当下”与“良知”和“知行合一”联系起来,强调在每一个当下实践道德,体悟天理。阳明心学所追求的“当下”,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放松,更是道德上的精进和心性的磨砺。可以说,阿德勒的“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是阳明心学“知行合一”和“事上磨练”思想在现代心理学语境下的一种具体应用和阐释,而阳明心学则提供了这种“当下”实践更深层次的哲学依据和道德内涵。

总结:殊途同归的智慧

通过对《被讨厌的勇气》与阳明心学的比对,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和思想体系截然不同,但在对人生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对个体自由的阐释上,却展现出惊人的共通之处。阿德勒心理学以其现代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摆脱人际烦恼、活出自我、获得幸福的实用指南;而阳明心学则以其深厚的东方哲学底蕴,为我们揭示了人与宇宙的根本关系,以及通过内在修养达到道德完善和精神自由的智慧。
共通之处:
1.强调内在力量:两者都强调人拥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内在力量,而非受制于外部环境或过去经历。阿德勒的“目的论”将不幸归结为“选择”,阳明心学的“心即理”则将真理归结于内心,都鼓励人们向内求索。
2.关注人际关系:两者都认为人际关系是幸福的关键。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旨在建立健康平等的人际联结;阳明心学的“万物一体”则从更宏大的层面阐明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与和谐。
3.倡导活在当下:两者都鼓励人们专注于“此时此地”。阿德勒的“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强调享受过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和“事上磨练”则要求在每一个当下实践良知。
4.追求精神自由: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指向了精神的独立和自由。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是摆脱他人评价束缚的自由;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则是达到内心光明、不为外物所困的自由。
观点碰撞与互补:
虽然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但两者在切入点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阿德勒心理学更侧重于心理学层面的分析和实践指导,其概念更具操作性,能够直接应用于解决现代人的心理困境。而阳明心学则从哲学和道德的高度,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思想更具普适性和超越性,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可以说,《被讨厌的勇气》是阳明心学在现代心理学语境下的一种具体应用和诠释,它将阳明心学中深奥的哲学思想,以更通俗易懂、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而阳明心学则为《被讨厌的勇气》提供了更深厚的哲学根基和更广阔的智慧视野。
最终,无论是阿德勒的“勇气”,还是阳明心学的“良知”,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引导人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超越自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幸福和内心的平静。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智慧的共通之处,也为我们理解人生、追求幸福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视角。
上一篇
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
下一篇
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